【搜門網訊】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建材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了“十四五”、“十五五”兩個階段的主要目標。其中提出,“十四五”期間,建材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行業節能低碳技術持續推廣,水泥、玻璃、陶瓷等重點產品單位能耗、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水泥熟料單位產品綜合能耗降低3%以上。“十五五”期間,建材行業綠色低碳關鍵技術產業化實現重大突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確保2030年前建材行業實現碳達峰。
什么是碳達峰?相關話題與家居企業有無關系?關系幾何?是“危”還是“機”?本文將依托網絡資源進行相應統籌梳理,加以呈現。
【科普篇】
什么是碳達峰
“碳達峰”與“碳中和”經常成對出現,簡稱“雙碳”。碳達峰是指中國承諾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30年不增加,達到峰值后逐漸減少;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計算一定時期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抵消自身的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這又引出了“碳排放”的概念。碳排放是關于溫室氣體排放的總稱或簡稱。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一詞作為代表。碳排放又分為“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通過直接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稱為直接排放,如燃燒油料、天然氣等;使用電力、熱力時不直接產生二氧化碳,但生產電力、熱力的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如火力發電),因此,使用電力、熱力被稱為間接排放。
溫室氣體的危害和低碳發展之路
溫室氣體一旦超出大氣標準,便會造成溫室效應,使全球氣溫上升,威脅人類生存。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對能源的過度使用和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快速增長。這些溫室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六類。
因此,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全人類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
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全球氣候會議,達成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限制。會上中國發揮了積極和建設性作用,并承擔起相應責任,開啟低碳發展之路。
可交易的“碳排放權”
碳排放要求達標,不只是說說而已,它切實關系到真金白銀。
有研究報告稱,此前有外媒報道,為了避免因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不達標而受到懲罰,本田向特斯拉支付了約1億美元購買部分碳排放配額。專家認定,未來,碳排放權將取代石油成為全球第一大商品類型,并受益于跨行業流通,其貨幣屬性未來將逐漸浮出水面,可謂徹頭徹尾的“綠金”。
國際社會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制定了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后,以歐盟為首的英美等38個發達國家引入了排污權交易制度,以保證減排義務的靈活性。該體系允許各國以滿足其他國家需求的價格授予超額排放權配額,從而控制碳排放總量。
碳排放作為國際公認的寶貴資產,具有了商品屬性,可以在市場上自由交易。不僅如此,它還具有了金融衍生品的配置,期權可以交易,甚至可以發行綠色債券。位于英國倫敦的歐洲氣候交易所(ECX),就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所。
2021年1月1日,中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發電行業作為碳排放的“大頭”,2000余家重點排放單位被列入首批績效企業。之后結合下一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面的需要,建材、有色、鋼鐵、石化、化工、造紙、建筑、航空等行業將陸續開啟業績周期。
2021年5月,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司已向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發出委托書,正式委托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開展納入工作。
2021年7月16日,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發電行業成為首個納入中國碳市場的行業。
【企業篇】
企業的首先任務是生存,然后是發展。面對碳排放問題,家居企業可能會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政策層面——大勢所趨,家居企業宜提前布局
作為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措施之一,碳排放治理將逐步關聯至家居企業。家居企業宜有長遠眼光,提前布局。
對于企業而言,除了碳排放,“碳中和”是一個重要概念。廣義上的碳中和,是指在規定時期內,二氧化碳的人為移除與人為排放相抵消。政策層面的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計算一定時期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抵消自身的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也就是說,企業的碳排放不只是“限”,可以通過積極作為,實現“碳中和”。
市場層面——低碳生活需求下市場機遇,家居企業不可忽視
低碳生活即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是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方式。
實際生活中,人們可能未必對“低碳生活”這個概念有直接感受,但很多實際行動,就是低碳生活。比如,類似減少用電用氣的節能意識,廢舊利用的節約資源意識,以及通過建筑和家居制品提高隔熱保溫從而降低能源消耗等。
家居企業在生產制品時,就要對消費者的低碳生活需求加以充分考量。一方面是提高密閉、隔熱、節能等功能性,另一方面是考量“碳足跡”。
所謂碳足跡,是內涵上和“碳排放”有所不同的概念。碳排放通常指某一個主體(例如企業)所有涉及能耗及排放的設施、設備,在某一時間段內的溫室氣體排放,一般只計算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碳足跡的計算范疇則要大的多。碳足跡的概念是一個產品或者一項服務在全生命周期所產生的碳排放。比如一本書的碳足跡,就是要把造紙、印刷、運輸、銷售、丟棄、自然分解等過程中每個環節產生的碳排放都統統考慮進來。同樣,一件家居制品,也要對其整個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進行計算,從而獲得碳足跡。
也就是說,家居企業不只要考量生產過程的碳排放,還要從碳足跡角度考量,進而指導材料選用、產品功能實現等,以打造低碳家居,即低能耗、低污染、綠色設計、環保節能、資源循環利用等。
社會層面——可持續發展,人人有責
如果說站在政策層面和市場層面對碳排放進行考量是出于企業自身生存發展需求,那站在社會層面看,就涉及到了人類生存與可持續發展這個更高緯度。
很多家居企業早已站在這一高度,積極有所作為。比如,TATA木門、大自然家居等,很早就開始植樹造林,圖森等企業,堅守可持續發展理念。還有的企業,已開啟碳中和、碳足跡認證。
結語
總而言之,低碳是大勢所趨。面對“雙碳”,家居企業可為之處很多。比如:通過技術和設備革新增進節能減排;對每個環節進行控制與把握,達到材料利用最大化、同等資源消耗下的產出效率最大化;選用環保新材料降低碳足跡,達到垃圾污染及有害排放的最小化;植樹造林為可持續發展做貢獻等。
另外,將于12月在合肥召開的第十屆中國門墻柜技術大會,也將同期召開《家居空間的第三種想象-門墻柜低碳技術研討會》,圍繞相關問題進行交流,促進合作??杉右躁P注。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